
異國餐桌的集客力
經濟部統計處今(2017)年初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台灣餐飲業營收已連續15年創新高。餐飲業營業額自2003年的2,663億元起逐年攀升,2011年突破3,000億元,2016年營收更高達4,394億元。
統計處官員直言,餐飲業營業額連年創新高,與民眾追求「小確幸」有關。年輕人既然買不起房,轉而將有限的收入用來嘗鮮、體驗生活中的小小幸福。再者,隨著經濟結構與生活型態轉變,外食人口增加,加上美食為台灣推廣觀光的重點,國際旅客亦為餐飲業挹注商機。
不過,餐飲業營收創新高,並不代表獲利提高。餐飲業進入門檻低、競爭激烈,在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態下,業者為擴大市占率,紛紛採取多品牌、連鎖化及特色化的經營策略。競相角逐下,也造就連鎖餐飲業「品牌數」成長高於「總家數」成長的特殊現象。2012年至2015年,品牌數量成長逾三成,達到905個品牌,但同期連鎖總店數僅成長7%,約計3.1萬家。
那麼,高檔品牌就能保證擄獲人心嗎?在景氣不佳的情況下,就連米其林加持的知名餐廳也無力支撐。今年初,頂著美國米其林指南一星的亞歷山大牛排館,在台經營不到二年便在5月結束營業。無獨有偶,法國米其林三星名廚雅尼克.亞蘭諾(Yannick Alleno),2011年落腳台灣主持的法式餐廳「STAY」與姐妹甜點店「Sweet Tea」,近日也宣告即將在9月底吹起熄燈號。
餐廳員工招募不易、原物料上漲,加上一例一休上路、人事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下,台灣餐飲業正面臨嚴峻考驗。
米其林的光環,在美食遍地的台灣,或許不足以成為餐廳經營成功的保證,「異國」餐廳想要挑動台灣人的味蕾,究竟有何訣竅?本期《看》雜誌特別走訪了三個外國人來台投入餐飲業的成功案例,他們開業時間至少7年以上,而且主事者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來台後才興起開餐廳的念頭。來到異鄉創業,能夠抓準台灣人的喜好,配合在地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將餐廳經營的有聲有色,實屬不易。而其中的心路歷程與維持人氣的經營祕訣,或許更值得台灣本地餐廳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