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戰士」背後的故事

▲好萊塢巨星湯姆‧克魯斯2022年5月19日在倫敦出席《捍衛戰士:獨行俠》的英國首映式。Getty Images
第237期
Eagle Vision

台海局勢升溫,中共戰機頻頻飛越台灣海峽中線之際,5月27日在北美近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Maverick)表現火爆,截至8月22日,北美地區的票房收入為6.8億美元,其他地區為7.2億美元,全球總票房14億美元,在全球最高電影票房收入排行榜中名列第12。和36年前被譽為至今未被超越的「空戰電影標竿」《捍衛戰士》首集一樣,影片中出現的「TOP GUN」捍衛戰士學校,也就是「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United States Navy Strike Fighter Tactics Instructor program)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現實中的TOP GUN到底是什麼樣?這就得從50年前說起了。

現實中的「捍衛戰士」

在1955年至1975年的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士兵對北越的運輸系統、工業基地和防空系統進行了長達三年多、代號為「滾雷行動」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在總共100萬飛行架次中,美軍損失了將近1,000架飛機。當時美國空軍最快、也是最精良的攻擊機F-105,竟然被老式的亞音速戰機大量擊落,而且美軍裝備的F-4鬼怪超音速戰鬥機,相對於越南空軍的小巧靈活的米格17/19/21戰鬥機似乎占不到上風,海軍航空士兵的殺傷比為2比1,遠低於二戰和韓戰的13~15比1,空軍的戰績則更糟糕。

1968年,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美國海軍上將摩爾(Admiral Thomas Hinman Moorer)下令研究原因。海軍上尉奧爾特(Frank Ault)的研究報告認為,問題根源是飛行員缺乏足夠的空中格鬥技巧,嚴重依賴空對空導彈作戰;美國空軍則認為是對尾部敵機的觀察不足。

根據奧爾特建議,美國海軍在加州的「米拉瑪海軍陸戰隊航空站」(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Miramar)正式成立專門培養飛行員戰鬥技巧的高級飛行學校,也就是後來的「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這就是「TOP GUN」的由來。

學校成立初期,只有8名飛行教官和1名情報官,當時連一間房屋都沒有,教官和學員只能用一輛移動式拖車來辦公和學習。學校的目標是透過非同型戰機間空戰訓練(簡稱DACT),為精選的艦載機飛行人員開發、改良並傳授空中格鬥戰術和技術。DACT使用假想敵機進行訓練,當時美軍的主要敵機為前蘇聯的米格-17「壁畫」亞音速戰鬥機和米格-21「魚窩」超音速戰鬥機。美國中情局提供了米格機的詳細資料,學員除了學習對手戰機的性能外,還要與駕駛著模擬米格-17和米格-21的A-4「天鷹」攻擊機和T-38「鷹爪」教練機的教官們進行對抗性極強的空戰模擬訓練。

TOP GUN的學員都是經過挑選最好的飛行員,結訓後就回到各中隊教授最新的空戰戰術。1972年4月,當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恢復對北越的轟炸後,空戰結果跟4年前相比已是天翻地覆。海軍飛行員的殺傷比達到13比1,大大超過了空軍,被海軍擊落的敵機中,除了兩架以外,全部都被TOP GUN學員擊落。TOP GUN大獲成功,從此每個海軍飛行員都以進入TOP GUN訓練為榮。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海軍更新了F-14「雄貓」戰鬥機和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作為主力艦載戰鬥機,教員在保留A-4和F-5飛機的同時,採用了F-16「戰隼」戰鬥機,以便更好的模擬前蘇聯第四代米格-29「支點」戰鬥機和蘇-27「側衛」戰鬥機的特性。90年代冷戰結束,學校修訂教學大綱,將空對地打擊任務列為重點,以配合海軍對F-14和F-18戰鬥機的多用途轉型。學校也退役了A-4攻擊機和F-5戰鬥機,換裝F-14和F-18戰鬥機。1996年米拉瑪陸戰隊航空站移交給美國海軍陸戰隊,戰鬥機武器學校併入位於內華達州法隆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Fallon)的美國海軍打擊與空中作戰中心。

假想敵從俄羅斯轉為中國空軍

現在的TOP GUN每年都會開設三期攻擊戰鬥機戰術教練課程,每期培訓9個星期,比80年代多了4個星期。TOP GUN還開設更多培訓課程,例如:為E-2D預警機飛行員提供培訓、為地面人員提供學術課程、為航母航空聯隊提供全建制的飛行訓練等。

近幾年隨著中共對全球的威脅日益嚴重,TOP GUN的主要假想敵也從俄羅斯轉為中國大陸空軍。據美國《動力》網站(thedrive.com)2021年10月報導,美國海軍第12合成戰鬥機中隊(VFC-12),也就是海軍戰鬥訓練的假想敵中隊的F/A-18戰鬥機開始塗刷3種中共軍機的標識,分別模仿中共空軍的殲-10、殲-11、殲-16和殲-15戰鬥機的塗裝。

最後一架隸屬於TOP GUN的F-14戰鬥機2003年10月正式退役。雖然一代名機「雄貓」功成身退,但它代表的TOP GUN傳奇般的勇者無懼、奮勇向前的精神卻永遠存在。

中國「一帶一路」成「人口販運」溫床

▲柬埔寨詐騙案近期引發國際關注,當我們看見台灣人受騙上當,其實背後隱藏的大框架是中國「一帶一路」政策造成的影響。Adobe Stock
第237期
金雨森

柬埔寨詐騙案近期引發國際關注,當我們看見台灣人受騙上當,其實背後隱藏的大框架是中國「一帶一路」政策造成的影響,該政策輸出中國工人到世界各地建設,卻同時帶來勞力剝削、黑市交易,成了推動全球詐騙產業的溫床。

美報告:中國一帶一路充斥「強迫勞動」

美國國務院7月發布《2022年人口販運報告》,點名中國與各國合作的「一帶一路」項目,經常發生中國和東道國員工遭受詐騙而強迫勞動的事件,成了一帶一路經濟建設下悲慘的低廉勞力。報告稱,中國「一帶一路」在非洲、歐洲、中東、亞洲、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的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中,許多中國及當地員工遭受債務詐欺、拘禁、扣留工資、沒收旅行和身分證件,被迫工作,難以離職。他們被迫加班工作,遭受恐嚇威脅、暴力對待,生活環境也十分苛刻。

報告中舉一名中國農村男子為例,為了賺錢養家,跑去印尼從事一帶一路的鋼鐵工作。他抵達印尼後護照被雇主扣押,原本答應的高薪變成低薪,超時工作情形嚴重。幾個月後,他在網路上發文求助,希望有人能幫助他回中國。他的家人聯繫了當地的中國領事館,試圖向工廠施壓還護照也沒有作用。後來,這名男子和另外四名勞工花錢聘請一位中國人協助他們離開印尼,但對方拿了錢,卻把他們送到印尼另一個中國人開設的工業園區,繼續強迫他們勞動好幾個月,直到他們存夠錢,再請走私者載他們到馬來西亞岸邊,他們跳進海裡,拼命游上岸求救。

這樣的故事在「一帶一路」國家層出不窮,中國政府對建設項目的招聘渠道、合約或工作條件監督不足,導致相關政府、機構及公司濫用職權,剝削勞力;而且中國外交部無法識別,也無法幫助那些被剝削的人。這樣的漏洞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加嚴重,因為中國政府的旅遊限制、隔離政策,甚至有段時間禁止國人返國,使得在海外遭受剝削的中國勞工想逃回家鄉,卻無法入境中國,有家歸不得。

中國連續6年列為人口販運最嚴重國家

中國強制勞動、性奴隸、器官販賣等人口販運問題叢生,政府沒有進行足夠的監督及法規改善,已連續6年被美國國務院年度發布的《人口販運報告》評比為人口販運最嚴重的第三級國家,與北韓、柬埔寨、越南、伊朗、俄羅斯、阿富汗等國同列。台灣則與歐美列為第一級國家,積極推動法規及政策打擊人口販運。長期關注中國人口販賣問題的美國國會議員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斥責中國政府是人口販賣的推動者,稱中國人權侵犯問題非常糟糕。

就連當前流行的太陽能產品晶矽,很多是中國新疆「再教育營」、「黑監獄」製造出來的。中國政府長年打著「職業培訓」的幌子,對新疆穆斯林維吾爾人、少數民族和宗教少數群體進行強迫勞動、大規模拘捕和意識形態灌輸。中國占全球太陽能所需的晶矽產量的77%,其中高達45%產自新疆,而中國太陽能產品產出過程,幾乎每一步都與強迫勞動有關。其他如玩具、日常用品、電子產品、節慶裝飾品等商品,都可能牽涉人權迫害。

中國成為「人口販賣轉運站」

中國人口販運是政府與人蛇集團等單位結合的集團、高度組織化的犯罪,不僅在國境內長期剝削來自中國國內外的受害者,還把中國作為「人口販賣轉運站」,將人口買賣的生意做到整個亞洲,甚至更廣,包括東南亞、南亞、非洲等80多個國家,從事婦女、女童性交易、強迫勞動、詐財、婚姻詐欺等犯罪。

中國周邊的國家成了中國人口販運的重度受害者,例如越南、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的婦女經常遭仲介公司詐騙到中國,與中國人結婚或性交易;或是台灣男性被中國仲介公司婚姻詐騙;蒙古男童經常被誘拐到中國從事性交易、牧羊、養馬,或是到馬戲團工作;北韓的婦女則是被抓到中國從事性交易,或是在餐廳、咖啡店、卡拉OK廳、工廠強制工作。

在中國政府與黑幫結合的共犯結構下,中國人口販運問題越趨嚴重,想要解鈴,必須從政府「上到下」的法規管制,取消集中營、停止人權迫害等,始能遏制強制勞動、性交易、器官買賣等亂象。

比鄰中國的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台灣政府或可主動揭露台灣國內或區域人口販運的案件與發展情形,針對中國人權迫害等問題發表報告,以提高國人防範意識,並呼籲中國政府正視人權問題。

金恆煒戰勝癌症的祕訣

▲知名專欄作家金恆煒和夫人張文翊攜手戰勝胰臟癌,其展示的正向價值,有助身體健康、昇華人生。曹長青提供
第237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台灣《自由時報》專欄作家金恆煒先生十二年前被查出胰臟癌,三年後又被查出淋巴癌,不僅至今倖存,而且仍在孜孜不倦地寫作,成為醫療和人生奇蹟,因胰臟癌患者平均壽命僅6個月。所以甚至有人質疑,金先生的病是不是當初「誤診」?

 

《胰臟癌探戈:有情世界渡死劫/是「史記」也是「死記」》很別緻,金恆煒和夫人張文翊各寫一半,一個橫排,一個豎排,兩本合一。允晨文化出版提供

▲《胰臟癌探戈:有情世界渡死劫/是「史記」也是「死記」》很別緻,金恆煒和夫人張文翊各寫一半,一個橫排,一個豎排,兩本合一。允晨文化出版提供

 

金恆煒和夫人張文翊最近出書《胰臟癌探戈:有情世界渡死劫/是「史記」也是「死記」》(允晨文化出版),給大家揭開這個奇蹟的謎底。

此書很別緻,夫妻各寫一半,一個橫排,一個豎排,兩本合一。書名展示,這是夫妻共度難關之舞,也是與死亡較量的探戈。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的張文翊曾是《中國時報》副刊編輯,她構思精巧,文筆優美,寫得誠懇質樸細膩感人。金恆煒的部分,像貝多芬的交響曲,大氣磅礡,縱貫台灣歷史,也寫出他們這對知識分子夫妻艱辛的心路歷程。更重要的是,他們寫出了這不是「誤診」,而是一系列幸運因素和主觀努力創造的奇蹟!

我讀了這本書後最大感想是:很為金恆煒生活在台灣而感到慶幸,那裡的人情關愛,朋友如親人般的鼎力相助和溫情帶來的一連串幸運,是他戰勝癌症的祕方良藥……

愛心是台灣社會的獨特財富

第一個幸運:及時發現。人所共知,癌症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如到晚期,很難妙手回春。金先生感覺身體情況不對勁,立即聯絡了好友、台灣中研院院士黃進興(現為副院長)。黃先生從哈佛獲得歷史學博士,不僅School Smart,也是Street Smart,屬於對學術和社會都睿智的雙才;雖是文科,卻有廣泛的醫學和健康知識,並樂於幫人;朋友中誰有個小病大災,都先找他諮詢。他聽到病情後,立即聯絡台北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陳振文。陳振文馬上安排檢驗,懷疑是胰臟癌。陳振文沒有安排金恆煒在他的醫院手術,而是和黃進興一起查找,誰是台灣做胰臟癌手術最好的醫師,這種對朋友極為負責的精神,這份愛心,是台灣社會的獨特財富。

第二個幸運:找對了醫師。開刀醫師年齡大,有經驗,但可能眼神不濟,手術刀拿不穩;年輕則缺乏歷練。所以最好是50歲左右。黃進興和陳振文對全台醫師查找比對,最後選定台大醫院外科的田郁文醫師。肝、膽、胃、腸,各有醫師擅長,田醫師是胰臟癌手術高手,那年53歲,正年富力強。田醫師後升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和教授。《蘋果日報》報導,台灣四分之一胰臟癌手術都是田郁文做的,他哥哥田英俊是骨科專家、高雄醫大醫學院院長,哥倆為醫界雙雄,救人無數。

人要走運,「鬼」都幫忙

第三個幸運:「鬼」都幫忙。田醫師看過檢驗報告(那時還不確定是胰臟癌)只說一句話:「馬上安排手術,當作最壞情況處理。」但醫院沒床位,手術都排滿了;按正常安排,要等上一、兩個月。但剛好有個病患臨時取消手術,說不喜歡在農曆鬼月開刀(那是2010年9月份),金恆煒得到這個空缺。有朋友感嘆,真是「鬼都幫忙」。從找到田醫師檢查到次日入院再到開刀,前後僅72個小時!早期發現,及時手術,金恆煒每一步都幸運得像時鐘般精準。

第四個幸運:手術精美,切得乾淨。田醫師不僅正值壯年,且是性情中人,話語不多,率性果斷。胰臟躲在肝、膽、胃、腸的後方,靠近脊椎,就像繁忙的十字路口,手術難度很高,一般都要八個小時或更多。結果田醫師只用五個半小時就完成了。在外面等待的張文翊被叫到時,發現田醫師已站在手術室門口,「戴著藍色手術手套的雙手捧著一堆粉紅和白花花的內臟」說,「這是切除的部分,都切乾淨了。」手術時間短,又切得乾淨,這是金恆煒至今倖存的重要原因。看到這段令人感嘆,在美國,難以想像一個手術醫師會把切除的內臟拿出手術室給患者家屬看。田醫師真是個性情中人!這種性格,可能最適合外科開刀。

第五個幸運:決定做化療。手術後切片檢驗,金恆煒的胰臟癌是二到三期之間。田醫師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時說,即便還能手術的胰臟癌患者,80%術後12個月內復發,100個胰臟癌手術切除的病患,半數活不過半年,僅4人能活過5年,存活率不到5%。所以,手術後是否化療成為兩難:化療,十分痛苦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更早死亡;不做,等於放棄人生。當時一位住院醫師對金恆煒直言:胰臟癌一年之內復發率90%。那到底還要不要化療?後來朋友出招,去問田郁文醫師,如果是他,會怎樣決定?田醫師又是惜字如金,僅一句:要做,這樣就不會後悔了!手術成功,切得乾淨,再加馬上做化療,是金恆煒戰勝癌症的基礎工程。

和信醫院的溫情世界

第六個幸運:化療在和信醫院進行。「和信」不僅是台灣知名的癌症專科,而且是私營醫院,更追求質量、效率、服務品質。張文翊在書中說,在和信,沒再遇到醫師說三字經,護士訓斥,更沒有轉院填表格等手續要等三天的事。顯然在其他醫院的經歷並不令人愉快。

不僅因和信是民營,更注重服務和競爭力,還因為金恆煒在這裡有「知音」,當時本土社團「北社」社長陳昭姿就是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也是她力請金先生到和信做化療。陳昭姿很獨特,我去過多次台灣,她是給我最深印象的女性之一。不少人說,台灣男人有點像日本人,很多是大男人主義。但陳昭姿家卻完全不同。她先生郭長豐醫師雖是台北醫院副院長,卻不僅沒有大男人主義,還非常崇拜妻子。因為陳昭姿非常能幹,說話做事都乾淨利落,而且俠骨柔情,樂於助人。政治觀點上,婦唱夫隨,深愛台灣,仗義執言,極為默契。

每次金恆煒去和信做化療,陳昭姿都過來關照,聊聊天,促使他放鬆。而且心細的陳昭姿還做了一件令人「窩心」的安排,請院長和副院長們,如果有空,來和金先生聊天。人一生病,就很脆弱,醫師的一句問候非常暖人心,何況是專家級的副院長甚至院長!張文翊在書中說,「這是特別溫馨的住院經驗。」

和信醫院的兩位副院長我都認識,他們都是從美國學業有成後回台:賴其萬原為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知名神經科醫師和癲癇病專家;莊伯祥是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教授,最擅長肝腫瘤栓塞術及化療等,他們在美國都已是學界精英,特意回台報效母國。院長黃達夫是回台前已獲終身教職的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主任。做院長24年,他把和信經營得風生水起,名聲鵲起。他推崇自由主義,崇拜胡適。而金恆煒又研究過胡適,有專著《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黃院長來看金恆煒,倆人大談胡適。一個癌症病人生死未卜,與最高專家的院長不是探討病情,而是談論學界自由主義領軍人,胡適地下有知,一定很欣慰。

金恆煒、張文翊夫婦創辦《當代》雜誌,傳播歐美思潮,忙得常常忘記過生日。這次在和信醫院,細心又充滿愛心的陳昭姿,特意為金先生在病房舉辦了生日慶祝會,請了很多朋友,還特意在生日蛋糕上按金恆煒相片做了糖霜畫像。這是金恆煒一生中最難忘的慶生會!

卡在專制喉嚨的一根骨頭

第七個幸運:性格決定命運。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金恆煒戰勝癌症的過程,也佐證了這句話。有統計說,癌症患者50%是嚇死的。古語「談虎色變」,現代人是「談癌色變」。尤其胰臟癌,平均僅6個月可活,那是怎樣的恐怖,人生就這麼完了。但金恆煒性格開朗、達觀。手術前夜,金太太擔心得徹夜難眠,而馬上要做大手術決定生死的金恆煒卻呼呼大睡。有朋友說,金恆煒是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達觀。這種性格也是他戰勝癌症的獨特幸運因素。寫到這裡,想起讀過的《陳獨秀傳》,這位第一屆中共總書記被國民黨逮捕時,在押送的囚車上竟呼呼大睡,成為一絕。這種性格的人可能都是不可戰勝的。

第八個幸運:各界的關注和友情。金恆煒的樂觀還有外在的助力。他雖出生於中國(一歲來台),但把台灣當作自己家園,凜然風骨,奮筆疾書,為「台」請命,被譽為「卡在專制喉嚨的一根骨頭」。聽到他生病,各方伸出援手。他因言獲罪,被一立委和總統夫人狀告,官司纏身,帳號也被封。而且恰恰在這一年他因要送兒子去美國留學,把一個附加的健康保險給取消了。前總統府祕書長陳師孟和立委王定宇出面為他募集治療和生活費,短短一個星期,就湧進捐款2,360萬元台幣,等於全台灣每人捐了一塊錢!幾乎都是小額,有六千多人捐款。

在海外,台灣鄉親們也是紛紛解囊,為金先生在美國留學的兒子募集學費、生活費。紐約的黃再添、楊淑卿夫婦,芝加哥的李旭登、林瑛莉夫婦,北加州的劉文彬、蔡洋清醫師夫婦、洛杉磯《台灣e新聞》蔡慧香主編等,都做義工幫助收集籌款,完全解決了金先生孩子學費等後顧之憂!捐款支票多達近400張!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書:金先生到和信醫院做化療,每週五次,陳昭姿請北社成員林忠遠先生幫忙開車接送。和信在台灣北端,金恆煒住南端,來回開車要兩個小時。而且化療期間還要在外面等待。整個過程要用大半天!恆煒夫婦過意不去,但忠遠卻堅持做這個義工,說他「很樂意」!那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連續五個星期!忠遠也是我的朋友,我在台灣演講或出書,總是會見到忠遠在笑呵呵地幫助搬書或忙前忙後地張羅,一直很感動。在台灣的各種活動中,都有許多這種默默貢獻的義工,真誠關愛、幫助他人。忠遠展示的就是台灣的這種內在美。

金恆煒得感謝他的爸爸

金先生真是太好命了,周圍盡是「陳昭姿、林忠遠們」,你送雞湯,他買鱸魚,還有朋友把飯菜整鍋搬來。他的病房前,人們送來的鮮花、卡片等,排到走廊的另一頭。他既不是達官顯貴,更不是大富豪,只是一介窮書生。但他拼命為台灣的生存呼喊,在良知的回音壁得到迴響!這迴響的基礎是台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友愛、那份難能可貴的人性關懷!這筆台灣無價的寶貴財富產生的巨大力量,幫助金恆煒度過了難關。

我多次到台灣,感嘆欽羨的不僅是其民主制度,更是這個社會中無數普通百姓中蘊藏的誠實、淳樸、友愛和情義。物質生活(甚至民主制度)的硬件,只要努力,哪個國家最後都會得到,但人心和道德的軟件,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台灣最值得珍惜、最應該好好守護的。

金恆煒先生真得感謝他的父親,一歲時把他帶到台灣,否則以他反叛的個性,早就會被中共清算,更別說遇到如此病魔還能活到今天。在台灣這個溫馨的社會,那種來自四面八方的友情,那份鋪天蓋地的溫暖,是治療他的病症,讓他好好地活著、繼續為台灣打拼的獨特良方,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劑!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和親朋好友的生老病死,金恆煒、張文翊夫婦這本書,對生病者和其家人應該怎樣應對突如其來的病魔,對親友遇到災禍時應該怎樣關愛,都有很多可貴的值得借鑑之處;其展示的正向價值,有助身體健康、昇華人生,很值得一讀。

看香港:挑戰美台,特府勇過大戰狼

▲香港特首李家超8月2日親發聲明就裴洛西「竄訪」台灣表示堅決反對。圖為李家超於2022年5月8日當選特首後在記者會上揮手致意。Getty Images
第237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在今(2022)年7月1日,由警界出身的新任特首李家超就任後,開啟了「武官治港」的序幕,人們都好奇武官將如何管治香港這個金融中心。拋開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武官一向關注的是如何運用刀把子,即令行政能力很強,與中央關係良好,然而其對經濟、金融,以及國際事務等等又了解多少?因此上任後的抓人當然完全可以理解,即使學校裡強力灌輸愛國教育也可以理解,因為它屬於意識形態領域,中共一向是「先紅後專」,紅高於專。

李家超作為新特首的歷練才一個月,那個不要命的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居然來訪問台灣,習近平的家臣胡錫進之流說盡惡言,包括要打下裴洛西的座機,要消滅美國的航母艦隊,香港這些新人高官居然不知道這是中共一向文攻武嚇的把戲,看熱鬧就好,卻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插一腳進來。

香港新特首痛批裴洛西「竄訪」台灣

裴洛西的座機是8月2日快半夜時抵達台北松山機場。香港特府原來也沒有把握裴洛西是否只是講講而已,現在裴洛西居然到了,他們就奮起配合中央表態。

8月2日深夜,特府全體司局長連發多份新聞稿回應裴洛西訪台,並以北京的「竄訪台灣」口吻來形容。特首李家超親發聲明,就裴洛西「竄訪」台灣表示堅決反對,對其「公然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行為,予以強烈譴責,強調特區政府對任何外部勢力干預中國內部事務堅決反對,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央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李家超還表達對台灣的敵意表示,反「台獨」意志堅定,立場清晰,全力支持中央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云云。他還指裴洛西助長「台獨」意識,公然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破壞台海穩定,拿台灣二千多萬人民當賭注,是蔑視台灣人民福祉的自私行為。大佬啊,什麼時候你可以代表台灣的二千多萬人民?做香港特首不過癮,想做台灣總統?台灣總統可是普選出來的,並非什麼選舉委員會在北京旨意下辦事,這點可要搞清楚。對於特府具體如何配合中央,例如會否採取禁運等措施,特首辦未有正面回應媒體提出的問題。

從「中央戰狼」到「地方小蟑螂」

九七前就已經是共產黨馬屁精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後來專職香港中央政策組與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的劉兆佳也不甘寂寞,對於全體司局長同日紛紛發帖發聲的行動,認為「現在才是正常」,指過去香港在重大問題上未能與中央站在同一陣線,或是考慮到與西方的關係,但現時應以「重大政治原則」為首要考慮,保持一致對美國作強硬聲明,突顯香港是中國一部分,有履行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但是在政壇混了多年的這個老油子也說表示,但由於事件涉及中央與台灣及美國的官方關係,港府需與中央商討後再決定行動。

香港傳統左派、現任全國人大常委的譚耀宗就低調許多,他不便潑冷水,因此表示,過往主要由港府單獨發聲明,但指今次涉民族及主權問題,各司局長表達想法屬正常;然而他繼續說,至於日後會否再全體發聲明,他說:「以後是以後的事。」他認為這次事件不會影響民間交往。

其實,《香港基本法》已經規定外交與國防是中央政府的事務,李家超主動介入外交事務小心被北京看成野心家。在九七前,中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也已經規範了港台關係的「錢七條」,其中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台灣地區之間以各種名義進行的官方接觸往來、商談、簽署協議和設立機構,須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或經中央人民政府具體授權,由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批准」。然而中央的戰狼行為也鼓勵地方小蟑螂奮勇作戰。

只不過,習近平已經在拜登面前表示不會與美國打仗,這種示弱的表現,特府官員全被蒙在鼓裡;他們的行為徒然引發外界的反感,對香港要保持金融中心地位絕對不利。全中國哪個省市自治區出來譴責美國與台灣?難道香港的一國兩制就是「一國狼制」或「一國螂制」,表現出比其他省分更強的狼性、螂性?

香港工商界也有蟑螂出沒?

不但特府官員如是,連工商界也是蟑螂出沒。

且不說某些工商界人士也是共云亦云。在共軍演習對台灣進行變相封鎖時,台灣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8月5日召開記者會,痛斥中國的霸凌與國民黨媚共,捐出30億元台幣進行抗共的國防教育。曹興誠出生於北平,1948年一歲半時隨父親來台灣,十幾年前還熱心協助中國發展半導體而輸出技術惹上官非,然而國共勾結越來越不像話,他的觀念逐漸轉變,摒棄沒有共識的「九二共識」,揚棄一個中國原則,兩個兒子也從外國回來決定留守台灣。聯電因為擔心會影響在中國的業務,所以在今年4月就悄悄撤銷了曹興誠的「榮譽董事長」頭銜,但是到這次記者會以後才公布,怕被野蠻的小粉紅出征搗毀在中國的工廠,曹興誠對此也表示理解。

然而這宗事件似乎啟發了香港的某些工商界政客,香港自由黨中委會8月10日一致通過取消榮譽主席職銜,會議前數小時其中三名元老榮譽主席田北俊、周梁淑怡和劉健儀宣布退黨避免受辱。

自由黨是成立於九七前的香港工商界政黨,除了這三位,還有更重要的創黨人士是曾經擔任港英時期立法、行政兩局首席議員的李鵬飛,中共也委任他做港區人民代表,但是他始終沒有接受統戰而成為中共的奴才,他曾經透露他在上海讀小學時候,曾經被組織去參觀槍斃人的場面,加上香港長期的自由社會從政經歷,後來轉為媒體人主持節目也能持客觀公平立場。

自由黨在2003年特區政府奉命為《香港基本法》第23條國安立法時,照例在中共設計的立法會中建制派超過多數可以通過,由於民情強烈反對爆發近百萬人遊行,導致自由黨倒戈,23條立法失敗,特首董建華不得不以「腳痛」為名宣布辭職。中共表面上做了讓步停止立法,然而背地裡開始組織由北京組成的「第二管治隊伍」來取代香港公務員,到了習近平時代,終於利用《港區國安法》實現了這個目標。這三位自由黨創黨人後來退居榮譽主席,但是現任者擔心中共挾怨報復,更會影響他們的生意,所以模仿聯電解除三位榮譽主席的職務,當然事先也知會了他們,避免爆發衝突。

反正香港的高度自治已經失去,一切以共首是瞻。然而這些官員與政客,乃至新加入的中共地下黨員,到底對中共還缺乏認識。所以未來還會有暴衝的好戲可看。

台灣統一白皮書 vs. 台灣不對稱戰力

▲北京8月10日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首次提出對台「非和平統一」的新表述。Adobe Stock
第237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北京8月10日,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以下簡稱《台灣統一白皮書》),首次提出「非和平統一」的新表述。台灣亦在8月18日晚間試射兩枚飛彈,發射地附近海域所在的西太平洋還有解放軍軍艦航行。估計這種緊張關係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白皮書將「迫統」提上日程

《台灣統一白皮書》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出現「非和平統一」的新表述。從北京現有動作來看,所謂「非和平統一」主要是兩種方式:一、武力統一,通過戰爭達成;二、迫統,透過圍封台灣等武力手段,逼台灣談判接受統一;兩種方法都要使用武力。在發動台海戰爭「統一台灣」的時間表上,白皮書則聲稱不會按照美媒給定的2027年。台灣與國際社會只能期盼美國拜登政府能夠有效地威懾中國大陸,讓戰爭不會發生。

迫統的手法還包括半官方的口頭威脅,現在的北京態度日趨強硬,連口頭安撫都已非常吝嗇,直接出言威脅。8月7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接受法國LCI電視台採訪時,堅稱「統一」後,必須對台灣人進行「再教育」,因為台灣當局已經用反華教育「灌輸和陶醉」了民眾,必須從島上居民的腦海中抹去「分裂主義思想和理論」。

熟悉中國大陸政治運動史的人都知道,這種「再教育」除了強制性的辦學習班洗腦之外,還包括發配至邊遠的不毛之地思想改造。作家楊顯惠曾採訪多位1957年反右運動中的倖存者,寫成《夾邊溝紀事》一書,記述了有數千名右派被發往甘肅酒泉夾邊溝農場勞動改造。兩、三年期間,有半數人僅剩一把骨頭,埋在了農場外的荒野。

這種赤裸裸的威脅,完全與當年香港回歸時的百般許諾安撫不一樣。這當然是如今的中共財大氣粗的原因,1984年12月19日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中國的GDP總值才2,599億美元;2021年,中國GDP總值約17.7兆美元,北京當局覺得自己國力大大增強,可以與美國一搏,因此才有恃無恐。

台灣按美國軍方建議打造「不對稱戰力」

中台之間的國力、體量相差懸殊,美國軍方與相關智庫早就建議採取「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在建軍規劃上,以籌建小型、大量、智慧、隱身、機動及難以反制的「不對稱戰力」,並發展創新戰術戰法為主。在戰術上,不對稱作戰可以避開敵人優勢,攻擊或利用敵人的弱點及擾亂敵人的作戰重心。理想狀態下,可以攻擊敵人的關鍵節點,以阻滯其戰爭計畫、破壞其作戰節奏、癱瘓其作戰能力,充分發揮不對稱作戰特點,使敵人無法快速結束戰爭,知難而退。在軍備上,多考慮像海岸防禦巡航導彈、短程移動式防空系統、智慧型水雷和無人機等武器。

軍事戰略則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目的在建構與發揮三軍聯合戰力,結合全民總體力量,以遠距制敵與重層防衛等嚇阻手段,創造有利態勢,遏阻敵人進犯意圖,擊敗敵人侵略行動,確保國土安全。最重要的是,這種不對稱防禦意味著取得大量的小型和廉價武器,制定使用這些武器的作戰概念,使後備軍人以及潛在的領土防衛力量,在中國解放軍真正抵達台灣時,能發動一場長期的軍事行動來抵抗——說白了,就是台灣要像烏克蘭一樣,面對強大的敵軍,採取固守工事、打巷戰這種方式,長期耗下去。

俄烏戰爭讓台灣想明白何謂「不對稱防禦」

美國過去兩年多次使用「不對稱戰力」這個詞來構架台灣的防禦能力。今年2月間,俄烏戰爭爆發,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S. Glaser,曾擔任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高級顧問和中國力量專案主任)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說,台灣的軍隊似乎也吸收了「不對稱戰力」這個詞的概念,但他們似乎還沒有完全了解其含義。這話應該說明當時的台灣認知,因為直到8月4日中國舉行環台軍演之後,台灣軍界、政界人士紛紛發言,表明美國對台灣的保護,並非美國運用神話一般存在的美軍戰力——先發制人的導彈系統與艦隊的超強戰力,擊垮中國,幫助台灣禦敵於台灣國門之外,而是放任中共解放軍攻上台灣島,讓台灣人打巷戰。

最近,美國決定向台灣地區售賣價值1.08億美元的軍事武器裝備。這是自從拜登上台以來,第五次對台軍售。但這份清單裡台灣請求的某些武器被刪除了。對此,台灣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分析,美國刪除的項目大部分是「源頭打擊」武器,就是射程超過200公里的武器都被取消,亦即美國認為台灣要準備「島內作戰」,如果海上、登陸都擋不住,就要好好準備島內作戰。

台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稱,台灣如果打到城鎮作戰,意味著台灣的海、空軍都已經沒有了,剩下陸軍在敵人陸海空三軍圍攻下又能撐多久?而城鎮戰要有的口袋戰術、設計模式,目前台灣都沒有。張延廷稱,現在的不對稱作戰構想就是要在台灣打,然而一但打起來,台灣肯定民不聊生,這樣的戰略布局是失當的。張延廷還直言,俄烏戰爭是很好的鏡像樣本,烏克蘭被打到七零八落,西方國家給的是限制性戰略,提供「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就是不能打到俄羅斯領土,只能在自己本土打,最後就算打贏了,自己的基礎建設也被打爛、死的也都是烏克蘭的老百姓。

台海戰爭的決定因素是美國護台的意志力

中國江澤民、胡錦濤時期與習近平的前十年,中國對台灣奉行的是「擠壓」策略,即盡一切可能壓縮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逼迫台灣就範;如今中共覺得條件成熟,可以「迫統」了。對台灣來說,目前最後一道安全屏障是美國承諾的保護。8月6日,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對美台共禦中國入侵做了一番兵棋推演,據說高級顧問坎西恩(Mark Cancian)表示,推演得出的最重要的資訊很可能是,在大多數假設情形下,美國和台灣能夠成功地對台灣進行防禦。結果是三方都嚴重受創,台灣經濟將支離破碎,美軍會受到重創,需要多年才能恢復元氣,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會受到影響。

以美軍現階段的作戰能力,當然遠強過中共。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還有意志力。在台灣戰爭中,大陸統一的意志與台灣反統一的意志力都不是關鍵因素,美國保護台灣的意志力有多強才是決定因素。

對於台灣來說,認清以上現實,有助於更周詳地準備。使用「不對稱戰力」作戰是保護台灣的最後手段,在戰爭未發生之前,王道仍然是採取「軍事外交」,著重國際輿論的戰場,讓北京不敢輕易啟動戰爭。目前,真正的難題是對付中共採用非軍事手段對台灣的步步緊逼。

動物「零衰老」之謎

▲烏龜老化過程非常緩慢,甚至能夠完全抑制老化。Adobe Stock
第237期
青蓮

生老病死,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規律。但是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生物的老化規律和人類差異很大,可以非常緩慢甚至在很多年裡都不會老化,死亡率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科學家發現,像烏龜、鱷魚以及某些青蛙等動物,身體老化的速度都比人類慢,有的甚至可以接近停止老化的狀態。

烏龜老化過程極其緩慢

美國東北伊利諾伊大學(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貝絲‧萊因克(Beth Reinke)與來自世界各地多達114位科學家,蒐集了77種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其中一些動物老化的速度很慢、壽命很長。而此前,科學家從未就這個課題,對大量物種進行過這樣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如果能了解這背後的原因,也許對人類的老化過程有新的見解。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生物學家麗塔‧達席爾瓦(Rita da Silva)也進行了相同課題的研究。該團隊分析了世界各地生活在動物園、水族館裡多達52個品種的烏龜,發現75%的烏龜老化過程極其緩慢,80%老化的速度都比現代人類慢。

達席爾瓦說:「與普遍認知的老化理論不同的是,我們發現很多品種的龜老化過程非常緩慢,甚至能夠完全抑制老化。這說明老化並不是所有生物都無法避免的規律。」

這兩份研究都發表於2022年6月23日的《科學》(Science)期刊。

「零衰老」的定義

科學家們在這個課題裡指的「老化」,都是特指生物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機率的增加。「零衰老」的意思是,如果一個生物在10歲那年死去的機率是1%,在百歲那年死亡的機率仍然是1%。以人類的數據進行對比,美國成年女性在10歲那年死亡的機率大約是2,500分之1,80歲那年大約是24分之1。一個具有零衰老的生物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死亡的機率並不會增加。」

以前有人猜測,冷血動物老化速度慢。但研究發現,與差不多身材的溫血動物相比,很多冷血動物老化速度有的快、有的慢,壽命的長短也是如此。還有一種猜測說,身體代謝的速度慢、老化速度也慢。但研究證實,這種說法只在烏龜的身上成立。

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生物體達到性成熟後,既要維持身體細胞修復功能,又要提供能量繁殖後代,老化過程便是這兩大開支之間實現平衡的一種自我損耗的表現。

修復細胞的能量有助減緩老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物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達到性成熟後就停止了生長,之後會經歷機體各方面功能的損耗,也就是老化的過程。人類和很多哺乳動物都是這種類型。

而另一種則在一生中不斷生長,即使達到性成熟後機體仍然處於生長的狀態。烏龜和一些爬行動物則是這種類型。

按照這種理論,像烏龜這類性成熟後身體仍然能不斷生長的生物,就有可能一直調動身體的能量修復身體細胞的損耗,從而減緩老化的可能。

東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並不能排除、也不足以證實這種猜測。而南丹麥大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種說法。不僅如此,南丹麥大學的研究還發現,生物在動物園或水族館的烏龜老化過程更慢、壽命更長。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生活在野外的烏龜需要消耗一些能量保護自己,而生活條件更優越的烏龜節省了這部分能量,從而能夠更好地修復細胞的損耗。

不過南丹麥大學的費爾南多‧科爾切羅(Fernando Colchero)再次強調說:「要提到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零老化現象並不是說這些動物可以永遠活著,只是說它們死亡的風險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是死亡的風險仍然大於零。」

生命,非進化而來

▲宇宙有極高度秩序,生命無法碰巧產生。Adobe Stock
第237期
青蓮

大自然紛繁複雜,卻井然有序。從生物世界,到浩瀚的宇宙星際,無不呈現出「極高度的秩序」。精妙的人體、億萬年的化石,這一切都在證明,宇宙無法碰巧產生,生命並非進化而來。

無神論者、進化論者認為,宇宙、生命是碰巧產生,再經過漫長的時間,由低等向高等進化而來。但就進化論而言,不但人體構造的奧妙精細是其無法解釋的,忠實記錄著地球生物歷史的化石,也在無言地告訴人們:進化從未發生過!

生物「退化」勝於「進化」

進化論的法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事實上,許多重要性較低、不至於影響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徵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頭髮、喜怒哀樂的表情、語言的能力和長相等,缺乏這些器官或特徵並不足以使生物成為「不適者」而滅亡。

而許多較復雜的器官,如眼睛、耳、肺等,在生物尚未逐漸進化至完成時是沒有作用的,他們並不能看、聽、呼吸。按照進化的法則,器官的功能須先顯現出來才能使天擇發揮作用,那麼這些在進化過程中沒有作用的器官,就不該成為「適者」而被保存下來。

進化論認為,生物適者生存的結果就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經過一次次突變,最終「由低等向高等進化」。但事實是,突變的結果大多數是有害的,僅約十萬分之一為有益。因此,在累積無數次的有益突變之前,勢必已發生了十萬倍左右的有害突變,造成生物巨大的「遺傳負荷」(Genetic Load),長久下來,生物退化的可能性反而較進化的可能性大得多。

萬物難以「突變」而成

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而各種生物亦具有不同套數的染色體。這些染色體數目的差異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如何造成,更是進化論難以解釋的問題。目前遺傳學上染色體四種結構發生突變的現象:缺失、重復、顛倒、移位,均無法使染色體的數目發生改變。

進化論者認為,生物的「微進化」(Microevolution)可無限延伸,超越生物「種」之界限的「廣進化」(Macroevolution)亦可能發生,如魚類進化至人類。

微進化可以因為突變而產生,可導致同種生物的差異性,這是自然界存在的事實。但進化論者將各種生物彼此之間的歧異當作是由連續微小的差異逐漸累積而成,並推出「逐步變異」的論斷。試想,假如生物可藉逐步變異產生「種」以上的差異,那麼現今地球上應當有許多半狗、半牛,或半狗、半貓的生物存在,猿人也應該存在地球上而不會絕種,而不該只有猴子和人存在才對。

事實上,地球萬物恰恰是各有所屬,各從其類。現代遺傳學也證明,由突變或基因重組造成的差異都不會太大。

「考古」推翻進化論

任何一個學說的成立,必須依靠大量的證據支持,這也是進化論面臨的終極問題。如果進化確實發生過,那麼化石紀錄中的中間環節應該如達爾文所預測的那樣隨處可見、「不可勝數」,至少也應該能找到一個確定無疑的中間環節。但事實上,卻一個也沒有!

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兼化石記錄專家大衛.勞普博士(Dr. David Raup)說:「《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的出版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我們對化石記錄的認識已經大大地拓展……但諷刺的是,與達爾文時代相比,我們現今所擁有的可以為進化之過渡提供證明的例子,甚至比以前更少了。」因為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進化中間環節的證據都被質疑是造假或被推翻了。

考古中還發現,許多化石出現的次序彼此顛倒,例如:在較古老的地層中,出現了高等化石。生物化石的構造和特徵分歧,難以尋索出演化上的共同關系。化石記錄揭示:所有的新物種都是突然出現的,它們沒有任何進化祖先。進化從來沒有發生過。

萬物既然不可能「碰巧」產生,那是否如宗教或神話中所記載,是由造物者有計畫地設計創造的?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全球2022年正遭遇罕見高溫和旱災。Adobe Stock
第237期
楊天資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讓全球供應鏈斷鏈問題更加惡化。

中國罕見超強熱浪引爆電荒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某些地區經歷的熱浪侵襲,持續期間之久是1961年以來最長的,水力發電匱乏之下,不少工廠只好暫時停止運作。

中國中部、西南地區6個省級轄區出現旱災,這些地區合計占去年中國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川受降雨減少的影響最大,因為該省嚴重依賴水力發電,氣溫飆升推高了對空調的需求,使電網超載。當局也宣布「讓電於民」,勒令所有工業電力用戶停產。

中國華中同樣陷入嚴重旱情,長江武漢關水位跌至16.99公尺,刷新武漢自1865年有水文觀測紀錄以來8月最低水位紀錄,今年氣溫也是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

據報導,由於重慶長江水位持續下降,江心洲一處名叫佛爺梁的長型島礁露出,三尊600年歷史的佛像重見天日。考古人員登島視察佛爺梁摩崖造像,初步確定打造年代為明清,其中一個雕像描繪了一位坐在蓮花座上的僧人,推測該造像功能可能是保佑來往船隻能平安航行,也具有指引航道、標記地點的作用。

歐洲「饑餓之石」重現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今年夏季歐洲頻傳氣候危機。近來,有熱浪、大規模野火的影響,如今歐洲有超過一半的國家,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嚴重旱災。

持續高溫少雨導致歐國數國嚴重乾旱。歐洲一些河流水位降低,捷克北部一塊有名的「饑餓石」(Hunger Stones)因而重新露出,上面刻有祖先關於艱辛時刻即將到來的不祥警告,它上面記載了包括了幾次嚴重旱災的年代: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以及1893年,「如果你再見到這塊石頭,你將會哭泣。這就是1417年河水有多淺。」

歐盟執委會旗下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氣候學者托瑞提(Andrea Toreti)指出,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及義大利也都出現旱災,恐將成為500年來損失最慘重的一波乾旱。根據歐洲乾旱觀測站(European Drought Observatory)的數據,乾旱警告目前正在影響著60%以上的歐洲地區。

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家都已經不得不開始限制用水。在這兩國的部分地區,當局還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被迫切斷供水。法國當局在8月7日宣布,該國正面臨自1958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情。

在歐洲,萊茵河(Rhine)及義大利波河(Po)堪稱兩大貿易動脈,但現在水位都出現歷史新低,導致製造廠商被迫減少出貨。河川水位下降也讓歐洲地區水力發電減少,至於另一個能源管道天然氣,則因俄羅斯減少供應而出現緊縮。

受到高溫影響,法國國內幾座核子反應爐紛紛降低生產,因為用來冷卻的河水如今變得水溫過高。德國是對俄羅斯天然瓦斯仰賴最重的歐洲國家,現在則打算使用更多煤炭發電,卻因為萊茵河水位下降,導致煤炭運送出現耽擱。

過去,包括奧地利、捷克、德國、匈牙利、波蘭和瑞士部分地區的中歐地區都依賴河流兩岸的肥沃土地生產糧食,如今也因乾旱而出現危機。

美西旱災1200年最嚴重

美國西部從20年前開始出現旱災,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項研究指出,如今美西地區旱災幾乎是1,200年來最嚴重的。氣候科學家指出,今年發生乾旱的部分原因是反聖嬰現象的緣故,也就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導致氣候異常,歐洲、美國、亞洲部分地區降雨因而減少。

美國紐約非營利氣候風險研究團體「第一街基金會」(First Street Foundation)的一份新報告指出,美國超過攝氏52度的超高溫「極熱帶」(Extreme Heat Blet)地區,在未來30年內會逐漸擴大。「極熱帶」會從2023年的50個郡(County),擴展到2053年超過1,000個郡,且今年熱浪席捲美國,多數地區都創下高溫新紀錄。

根據聯合國統計顯示,受到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與氣候變遷的影響,自從2000年以來,全球各地旱災數量增加大約29%。

《華爾街日報》指出,對全球規模最大的幾個經濟體來說,今夏的乾旱對許多產業帶來傷害,包括發電產業、農業、製造業及觀光旅遊業等。因為疫情而衍生的供應鏈中斷問題,有如雪上加霜,加上俄烏戰爭的影響,一路上揚的能源及食物價格,恐將持續攀高。

內外交困 中國晶片產業大地震

▲近年來歐美國家紛紛抵制中共盜竊高科技,「缺芯」的致命軟肋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影響著中國科技與企業的發展。Adobe Stock
第237期
丁曉雨

晶片,中國稱芯片,是中共跨不過去的一道坎。近年來歐美國家紛紛抵制中共盜竊高科技,尤其對高階晶片技術採用了封鎖政策。為解決「缺芯」問題,中共採取內、外雙管齊下同時突破的方式。

對外,中共試圖借收購國外相關企業獲取高階晶片技術,但屢屢碰壁;對內,則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科技自立」的要求下,掀起「造芯」熱潮,號召國內打攻堅戰,卻在耗費了數兆元巨資後,留下了一堆「爛尾」。「芯片反腐」更導致了晶片行業大地震,多名高官落馬。「缺芯」的致命軟肋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影響著中國科技與企業的發展。

英美法案加快圍堵

2021年7月中資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與英國最大晶片廠Newport Wafer Fab(簡稱NWF)達成協議,安世以6,700萬英鎊收購NWF。

除了直接收購國外晶片大廠,中共在國內也以鉅額補貼鼓勵企業「造芯」。截至2020年10月初,中國與晶片相關的企業超過5萬家,僅在2020年前半年新成立的晶片公司就達1.27萬家,行業總投資累計達人民幣10兆元。一時之間,建築工程、醫藥、服裝、水泥等企業紛紛「轉行」造芯片。

中共對芯片(晶片)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但結果卻大失所望。由於安世收購案涉及的NWF與英國政府簽訂了十幾項研究契約,其中幾項與國防項目相關,甚至涉及戰鬥機雷達系統晶片等,引發英國政府的關注,決定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進行全面審查。

不僅如此,日前獲美參眾兩院通過的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讓中共借道竊取晶片技術的路越來越行不通。

中國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撰文說,美國在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先地位,過程中勢必引起歐洲、日本、韓國等地加大對各自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從而造成產業鏈遷移,削弱中共獲取國際資源的能力。國際大廠過去在中國生產帶來的「技術溢出和人才培養」等好處也會隨之減少。

有分析指出,《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直接指明接受美國政府資金補助的晶片製造商,不能擴大在中國的投資,此舉直接杜絕了中共透過各種手段盜竊美國核心技術的路徑。

為了阻止美國重塑晶片產業鏈,中共駐華盛頓大使館致函敦促美國會議員放棄晶片法案,警告美國企業將面臨失去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或收入的風險。

在獲悉美方將主導成立包含日本、韓國、台灣在內的「晶片四方聯盟」之後,中共公開發布對韓國的施壓言論。

造芯熱潮爛尾腐敗

2014年,中共宣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俗稱「國家芯片大基金」)正式設立,首期募集資金超人民幣1,300億元。中國市場開始了「芯片大躍進運動」。最終,鉅額資金催生了大量腐敗,芯片企業集體「爛尾」。

中國財經媒體分析,截至2022年4月底,全國至少有八成芯片項目出現問題。「武漢弘芯」這個號稱投資千億人民幣的芯片項目,連廠房都沒建完,近期業界實權人物更是密集落馬,引發外界熱議。

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7月30日宣布,「國家芯片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正在接受調查。7月28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落馬。肖是中共企圖打造世界一流芯片產業計畫的帶頭人。7月16日,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紫光集團前聯席總裁刁石京,以及北京紫光科技服務集團董事長李祿媛,這三名芯片業巨頭在同一天被帶走調查。稍早,「國家芯片大基金」總裁路軍等數名高管相繼被查。

中國晶片行業的腐敗由來已久。中國財經自媒體「財經十一人」7月31日刊文〈芯片業腐敗簡史〉,疑暗批前中共黨魁江澤民是產業腐敗的始作俑者。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江澤民就將「芯片自主開發」事宜交給兒子江綿恆主導。

中芯7奈米疑點多

除了芯片行業反腐,近日中國芯片界還有一件引發關注的事,即「中芯國際」出了7奈米芯片。

著名時事評論員橫河解讀,中方如果真能製造出7奈米晶片,絕對不會不聲不響。而中芯這個晶片居然是中共禁止的挖礦機的晶片,如果真的開發出了7奈米的晶片技術,首先就得滿足軍工、航空、太空的要求,而不是挖礦機。

另外,這個晶片被國外機構獨立證實,技術上特別像台積電的7奈米晶片。那可能真的就是台積電生產的,然後把上面的字抹掉,列印自己的字。中共這個事不是沒做過,做了很多次了。因為晶片是不能抄襲的,它跟其他東西不一樣,沒有光刻機,逆向工程是做不出來的。

看雜誌第237期

NT$128

神奇冷鏈 玉荷包外銷記

2021 年,台灣荔枝成功進軍澳洲,這種難以保鮮的水果,究竟如何突破運送限制,運送到航程約九小時的地方?鮮摘荔枝保存不易,為符合澳洲規定的低溫檢疫,從採摘後的保鮮處理就很重要。產、官、學合作,突破冷鏈技術是關鍵!

==============

澳洲首次放行台灣荔枝 推手黃傳殷完成大夢 ☉謝平平

玉荷包耐低溫略勝黑葉一籌 農委會打通外銷冷鏈 ☉謝平平

農糧署冷鏈物流中心 鋪墊台灣農產品外銷之路 ☉謝平平

低溫物流的溫濕監控,如何不失控? ☉謝平平